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華爾街被占領了, 然後呢?

美國, 應該說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存在著一個問題, 「貧富差距」美國前1%的富人掌握了社會大部分的資源及特權, 另外99%的人不說還好, 但經過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 經濟狀況一直不見好轉, 政府為了救市, 挹注了大筆資金給那些所謂"大到不能倒"的公司, 沒想到這些CEO們不但沒有發憤圖強, 積極整頓公司, 反而大刀闊斧裁掉上千名員工、繼續發放高額獎金給主管、接著又很白目的反對富人加稅, 身為基層納稅人的勞工階級終於按耐不住怒火, 發動一連串占領華爾街的活動

奇怪了? 資本主義的天堂美國,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 說好的美國夢呢? 肯努力不就會成功嗎? 那這些人幹麻不努力, 浪費時間去占領什麼華爾街? 我翻了一下資本主義的定義, 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1. 擁有資本或財產的國家;和對於資本的佔有。
2. 眾多資本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以及,對於大量或聯合的資本的權力或影響力。

資本主義之所以在18世紀後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個西方國家崛起, 是因為有別於以往的君王階級制度, 資本主義開了一扇門, 讓人人都有機會發大財, 從定義看起來它並不公平, 它給我們的是一個翻身的機會, 人人都有, 就像登山比賽一樣, 爬到山頂的人就是贏家, 但隨著時間經過, 那些在山頂的人們看到這一大堆往上爬的人, 心中起了歹念, 如果這些人都爬不上來, 我不就永遠都享受榮華富貴了嗎? 所以他們開始把石塊往下丟, 把想上來的人踹下去, 無所不用其極的維持自己的地位, 這些人就是現在的大財團、政商名流. 資本主義不再人人平等, 而是特權當道, 時勢演變至今, 我不禁要對資本主義打一個問號, 這真的是一個公平的制度嗎? 
商業週刊有一個專欄在討論公平, 內容是這樣的. 

選課爆滿怎麼辦? 
熱門課程加選人數總是塞爆教室, 兩百人只有20人能選到, 有人主張將課程"商品化", 出的起錢的人就有資格選課, 有人反對說「不行! 這剝奪了窮人受教育的權力」「那把課程價格降低好了」 但這樣的結果就是供不應求, 注定會有人選不到「那抽籤好了, 這樣最公平」 事實上這樣也不公平, 如果某甲非常想上這門課, 而某乙只是隨便抽抽, 結果乙中籤, 甲落選, 這樣公平嗎? 「好吧, 那大家排隊來選, 先到先贏可以吧??」還是不行, 有些人家境衣食無虞, 七早八早就來排隊, 有些人卻要打工賺取生活費, 結果因為沒時間排隊結果選不到 

辯論到最後就變成, 不管用什麼方法都不是最公平的, 再說如果真的要幫這麼多先天條件不良的同學著想, 勢必要動用許多社會資源, 例如雇用工讀生延長選課時間、付給餐廳補償金讓打工學生有時間來選課、而這些社會資源是從每一個納稅人口袋中拿出來的, 這樣一來又真的會公平嗎? 回到占領華爾街的議題, 示威者的訴求是什麼? 

1. More and better jobs (更多好工作)
2. More equ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更公平的財富分配)
3. Bank reform (銀行團重組)
4. Reduc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ions on politics (財團及政治不要再介入)


這些訴求都指向一個結論:「我們要更公平的生活」, 但是看看我剛剛舉的例子, 光是選課這件小小的事情, 都無法真正公平的去執行它, 遑論牽一髮動全身的複雜金融政治體系, 在資本主義體系中財富與權力往少數人集中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公平從哪裡來? 它存在於道德意識、同情心、憐憫心、選票、民意裡面, 財富不會突然神奇的自動重新分配, 要嘛今天大財團想要普世濟民, 要嘛就是政府動用公權力. 前者機率微乎其微, 後者需要長期抗爭 

這些人包括20幾歲的年輕人、失落的中產階級, 大多數面臨著找工作、償還貸款等等不同的生活難題, 總有一天為了要活下去, 他們必須回到工作崗位, 繼續過著被壓榨的生活, 透過社群媒體、網路的力量, 示威者的聲音確確實時的被串連了起來, 引起很大的迴響, 媒體新聞攻佔世界各大報紙版面, 就好像......只要他們繼續在帳篷裡待上10天半月, 這世界就會變的更加美好一樣. 

好吧, 看起來勇者們似乎永遠無法打倒邪惡的大魔王, 但OWS的立意是非常好的, 群眾的怒吼無法立即改變現況, 卻能提醒上位者不要忘了取之於社會, 還之於社會, 跟共產主義比起來, 我們有自由的喉舌, 至少我們看的見一絲絲改變的希望,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時勢造英雄」, 胡雪巖將它詮釋的很好, 「與其待勢,不如乘勢」, 看的見自己優勢的人, 才有機會成為贏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