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Taiwanese girls are easy?

有過憤世忌俗經驗的人一定知道這個有名的google關鍵字搜尋結果,為此曾經還鬧上新聞過,記者的論點是:「既然關鍵字自動跳出這個搜尋結果,表示這一定是事實」。雖然台灣新聞素養是爛的世界聞名,但為了深入了解網路業,我還是稍微研究了一下這個有趣的關鍵字結果。

要知道為甚麼關鍵字提示會出現這個結果,就要先知道GOOGLE關鍵字提示的運算邏輯是甚麼。

1. 因為居然已經有380萬人次,上網搜尋這個句子
新聞中的這段話是個錯誤的敘述,記者所謂的380萬人次是從 約有 3,760,032 項結果 (搜尋時間:0.10 秒)  這個地方引述而來,但這個數字3,760,032並不是實際上有這麼多人搜尋了 "Taiwanese girls are easy"這串字,而是所有包含了"Taiwan"、"girls"、"easy" 搜尋結果的字串,那麼實際上搜尋"Taiwanese girls are easy"這串字的人到底有多少呢? 我們可以利用Google關鍵字工具來查看結果。我們可以得知 :

實際上搜尋這個句子的人數在全球每月只有2900人次,跟記者的380萬有非常大的出入,而從下面的統計表可以看出來,Taiwanese girls 至個字串遠比Taiwanese girls are easy 來的熱門一點

如果我把句子替換成Japanese,可以得到下面的結果 : 

Japanese girls 竟然有著驚人的183萬筆搜尋量,可見這世界上的男人對於日本女孩子還是有比台灣高出很多的興趣的,同理可証只要把國家名稱代換之後,得到的結果都是差不多的,並沒有記者所謂Taiwanese Girls are easy特別熱門的狀況發生,硬要比的話,事實是這樣

Japanese>Chinese>Taiwanese      ......還蠻正常的,不是嗎

2. 關鍵字為何會出現.......are easey ? 
這是因為Taiwanese girls ......的搜尋量在比起Japanese girls 等句子偏低,而其中平均每月搜尋量2900次的"Taiwanese girls are easy"這個衍生句占了相對多數,於是就被GOOGLE搜尋引擎拿出來放在搜尋列表了。也可以說,Taiwanese girls這個字串實在不是很熱門的啦! 
我改用American girls一查,也出現了這種結果,難道要說American girls也真的很easy囉? 當然不是,所以我歸納出了兩個感想

媒體亂象
台灣媒體真的很神,自己的新聞還可以說本台播報內容不代表本台立場,那到底甚麼東西代表你們立場呀?碰巧今天Jamie的文章也講到了這件事情,總的來說這不是一個可以一夕之間改變的議題,欣慰的是現在已經有人默默的開始了改革,他們是WeReport調查平台。網站營運方式是由資深媒體工作人或是個體發起新聞議題,再由募款的方式籌足深度採訪經費,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個好模式,但還是為他們加油!有興趣的也可以看這篇文章

知的權力
資訊爆炸時代每個人都能很輕易得到資訊,但越來越不容易分辨資訊對錯,所以現代人除了必備"收集資訊"的能力以外,還要訓練"分辨資訊"的能力,所謂知的權力並不是單純的接收→知道,而是接收→消化→知道。尤其是對於時下這種速成又缺乏驗證的新聞,更不能以全盤接收的角度去看它,合理的懷疑、冷靜的分析、大膽的實現,創業家們要讓腦子隨時都在轉動。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向前走吧,台灣的音樂產業

前陣子看到TechOrange的一篇文章,探討的是美國流行音樂榜Billboard計分的新規定,真是讓我感觸良多。我一直是很愛音樂的人,國中開始聽的音樂像是李宗盛、周華健、張雨生、動力火車等等歌手都是華語樂壇的長青樹,這些人唱的歌曲旋律清新、譜詞動人,陪伴我走過了許多日子。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台灣的華語音樂開始走下坡,唱片銷量萎縮,有實力的歌手們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粗製濫造的CD,一片只有兩首主打歌,其餘八首(以前也不只10首的)全都是包裝過度卻不值得一聽的歌曲,加上一堆煩人海報和贈品強迫銷售給消費者。新曲形式也漸漸一成不變,除了情歌還是情歌,不知不覺中台灣人不聽台灣音樂了,轉而投向韓國音樂、日本音樂、美國音樂的懷抱。

其實台灣的華語音樂產業曾經輝煌過,在整個亞洲,台灣以外的華語歌手想要得到市場的認可,非得先來台灣闖出一片天才能被認同,像是孫燕姿、林俊傑等等,就連當紅的香港歌手,也一定要到台灣發個國語專輯才能算是全方位的藝人,為甚麼小小的台灣能夠擁有如此強的公信力?

歷史背景
在1970年代,台灣人民遭逢一場巨大的外交挫敗,中美斷交。那時候的台灣還是一個有美軍駐紮的時代,年輕人耳裡聽的,嘴裡唱的,全都是西洋的音樂,美國走了以後,台灣的有志青年們覺得失去了安全感。


台灣需要創造自己的文化


於是臺灣歌壇發起了一場所謂的"民歌運動"。非常多的年輕人拿起筆寫自己的詞,抱起吉他唱起自己的歌,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未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流行歌曲愛好者,創作在西餐廳、校園演唱,並出版歌曲。這些人的創作引起了社會各階層尤其是青年的強烈反響。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1981年,臺灣把這個時代稱為“民歌運動”時代。

政治背景
這樣的氛圍直到1987年台灣解嚴,又進入了另一波高峰,文藝青年們像脫僵野馬般,激發出更多的創作靈感,各式各樣的歌曲百花齊放,遍地開花。有人覺得奇怪為甚麼大陸擁有13億人口但華語音樂卻一直沒有台灣優秀,正是因為他們缺少了自由民主的空氣,這正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而現在的台灣音樂,似乎已經不敵數位化的威脅

1997年台灣流行音樂產值 150億元
2008年已經萎縮到15億元

唱片公司們把矛頭指向了"盜版",但我不以為然,Mr. Jamie寫過一篇文章在講音樂產業,我覺得相當有道理,唱片公司們要做的,是改變,而不是躲在自己的城堡裡拒絕跟上時代的潮流。看看美國的數位音樂產業市占率已經超過30%,其中的龍頭就是耳熟能詳的iTunes,剛開唱片大老們對於這種數位音樂通路也是嗤之以鼻,但隨著iPod、iPad等等隨身裝置以及網路普及的趨勢影響下,就連EMI、Universal、Warner Bros等唱片大公司也起身加入了數位音樂的行列,我相信台灣依然擁有華語音樂第一的實力,只是少了一些嘗試新事物的勇氣,曾替公共電視製作六集<聽時代在唱歌>記錄片的野火樂集總監熊儒賢估計:

「全世界80%的華語音樂都是在台灣創作的」

台灣,加油!   向前走吧!

HTML:Internet Developer的第一步

身為一個網路開發工程師,你首先必須要知道的就是:HTML
就算你職位不是工程師,但若是你對網路產業有興趣,我也建議你稍微弄懂HTML在幹什麼?就連最近在網路業很夯的知名創投家 - Mr.Jamie,他也懂HTML,略懂。(甚至他還略懂Ruby on Rail,這連我也都還不熟)
今天在這裡,我們只談技術,對於HTML歷史發展有興趣的人,可以去HTML-wiki逛逛。

看到“技術”兩個字請不要害怕,其實網頁技術不過就等同“巫師放直火的走位,姜維先電再冰然後瞬過去冥天大絕”一般,沒什麼可怕的,熟能生巧罷了,況且這篇文章是給完全沒看過code的人所寫,所以請不用擔心會太複雜。

HTML的架構
HTML由<head><body>所組成。
而這兩個東西都被<html>所包圍著。 

  • <head>:專門負責處理網頁的重要事項,例如link檔案,提供關鍵字給搜尋引擎,sitemap,展示網頁title等,簡單一點想其實他就是“大頭”,你頭腦裡的東西平常是不會隨便給別人看到的吧?而重要事項都是裝在你腦裡對吧。(不要跟我說你都裝...ㄕ.....)
  • <body>:專門show出你想給使用者看到的東西,網頁的基礎模型從這裡開始建設,例如表格,footer(就是一般網頁底下的那一塊),左方的功能表,內文等等。其實稍微想像一下也知道,它叫做“body”,身體主要就是給人看的對吧?像是你也常常會去看蒼井空的...而不會只看他頭吧?
  • <html>:告訴網頁這是由html語法所寫,不是xml等其他語法。
所以一般網頁的架構會是長得像這樣:
<html>
    <head>
        頭腦
    </head>
    <body>
        身體
    </body>
</html>


在html裡,"<"與">"夾起來的東西我們稱作"tag"。所有東西都會用開始tag: <sth> 和結束tag: </sth>(sth: something)包起來。(有些情況下為了code的整齊乾淨,會省略後面的結束tag: </sth>,只寫開始tag: <sth />,並在後面加個"/"代表結束。)


<head>在想什麼?
通常我們會在<head>裡放入一些我們不想讓使用者看到的資料,但這些資料又是必須要在網頁讀取完成前先載入好的,這裡舉幾個簡單例子:

CSS:美工檔案,底下代表連結到這個美工檔案。
<link href="test.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title>:標頭資訊,就是你在瀏覽器上方顯示出的名稱。底下例子若寫在網頁裡,那此網頁上方就不會顯示“StartUp114:...”,而會顯示“This is a title”。
<title>
    This is a title
</title>


<body>想表達什麼?
表達所有我們想告訴使用者的事物。
  1. 字形大小:<h1>, <h2>, ~ <h6>,數字越小代表字型會越大。
    <h1>大</h1>      
    <h6>小</h6>
    
  2. 字體:<b>代表粗體,<i>代表斜體。
    <b>我好粗</b>
    <i>我好斜</i>
    
  3. 分隔線:<hr>。
    <hr/> //分隔線
    
  4. 按鈕:<button>。
    <button name="button" value="button" />    //value代表按鈕上所顯示的值
    
  5. 輸入欄位:<input>。這裡分幾種型態(type):
    <input type="text" />    //純文字輸入
    
    <input type="password" />    //密碼輸入 
    
    <input type="checkbox" />    //勾選欄 
    
    <input type="radio" />    //單選欄
    
  6. 表格:<table>。
    <table>    //表格
        <tr>    //第一欄
            <td>1st</td><td>2nd</td><td>3rd</td>    //三個格子
        <tr/>
        <tr>    //第二欄
            <td>1st</td><td>2nd</td><td>3rd</td>    //三個格子
        <tr/>
    </table>
    
  7. 列表:<ul>, <li>。
    <ul>
        <li>列表一<li/>
        <li>列表二<li/>
        <li>列表三<li/>
    <ul/>
    

看到這裡,恭喜你!你已經成功踏入神秘的網路工程世界了。


試一試吧!

竟然你已經看到這裡了,想必你也手癢很久了吧。
底下是我用javascript與html做成的html練習小工具。來動手試一試吧!
(或是你可以把我上面寫的code貼上去試試看)






小技巧:逛網頁時,若你對這網站的架構有興趣,你可以按右鍵然後點選“檢視原始碼”,這樣你就可以看到所有的html code囉。


截至目前為止,我寫了一年多的code了,寫程式其實真的不需要太聰明,只要你細心,邏輯正確,大致上都能完成程式工作,而對我來說coding帶給我最大的好處便是:加強我對所有事物的邏輯判斷,寫程式,真的是一件挺有趣的事呢!

Enjoy coding,

Kai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人生該留白


我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小故事

在台大校園中,有一個破破的鍾,叫做傅鐘


傅鐘據說一小時一響,但一天只敲 21 下。
為啥咧?古早的傅鐘碼,是人工去敲的,這個工讀生叫做俞大維,他常常忘了敲鐘這件事情,所以傅鐘亂敲不是24 響,而是21下,整整少了三下之多。偏偏,大維是傅斯年的妹婿,能哪他怎麼辦呢?
所以傅斯年為了顧全他的面子便這麼說了: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 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這句話非常值得玩味,沉思和發呆只有一線之隔,但究竟是誰,或是到底要如何來區別沉思和發呆的差異? 三小時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寫一篇文章、運動、改改code、或是讀半本書,即便拿來沉思似乎都顯的太長,難道一個堂堂國防部長(注)是因為偷懶所以一天總是少敲了三下鐘嗎?

注:俞大維(1897年1月11日-1993年7月8日),中華民國軍事、政治人物,浙江紹興人,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等職,八二三砲戰即在其任國防部部長時發生


我發過一篇文章叫做人的本質,想說的事其實跟敲鐘概念很雷同,節錄其中一段

為了童叟無欺而童叟無欺,跟為了廣開財路而童叟無欺,結果上是一樣的,而中間卻有天大的差異。 站在內心深處的湖水旁,怎麼樣問都得不到答案,人心廣闊而深邃,看似清澈,卻又深不見底。 所以人的本質是孤獨的,但這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孤獨",這是一個與自己面對面的孤獨,湖水旁沒有別人,也不會有別人,這裡就是與自己對話的地方。

觀察倒影是個好方法,看看過去的自己,為了甚麼生氣、為了甚麼開心、在甚麼樣的場合最能放鬆自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是否感到安心。人在當下的反應是很直覺的,行為代表甚麼意義常常是事後才恍然大悟。接著,探索未知的地方,有沒有什事情還沒嘗試過、有沒有久未聯絡的好友,就這樣慢慢的、慢慢的.....

有一個朋友最近接觸了禪修這個東西,她非常為之瘋狂,常常告訴我今天又發生了什麼神奇的妙轉,她已經大力邀請我參加她的禪修好一陣子了,因為人情壓力加上自己也是很好奇的關係,我嘗試了生平第一次的禪修。這禪修在幹麻? 說穿了只是買張墊子,一群人聚在一起發呆(好吧 沉思),再放點背景音樂,而這樣的禪修,是會"升級"的。所有的人一開始都是最低等的,要經過每日定時禪修一段時間後再由師父開示,合格了就會升級,好像在打RPG一樣。聽起來很難理解但有一個核心概念是很棒的,就是"升級"

我們都能當一個很優秀的員工,盡力完成老闆交代的任務,更優秀者甚至下了班還會進修學習,總覺得會更多,似乎路就更廣。只要不用思考,一切的事情都變的簡單,順從別人的指令,活在某個層級,隨著時間流逝早就忘記了如何聆聽內心的聲音。到最後,我們成為的是一個好用的人,而不是有用的人,這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獨立思考的能力,能不能懷疑任何現有的體制,能不能鼓起勇氣作出改變

所謂的自我提升不能只停留在橫向的擴展,而要更往上思考,謝家華有能力拿博士學位,進入Oracle當工程師,而他只覺得那是天底下第一無聊的事情,雖然有點臭屁,但我欣賞他的勇氣還有毅力。就算他再天才,如果他不願跳脫當員工、領薪水的框架,至今可能他還是Oracle中的一個工程師,當然也不會有Zappos的存在,不會出現這種創新營運模式,更不可能影響數以百計的人,人的格局,就在這裡

傅斯年先生的話沒有給我們特定的目標去達成,而是留下空白給我們,白光看似平淡無奇,卻是擁有最多原色的光線,他告訴你,不要急著做事情,先享受空白,感受空白,與空白對話。三小時的意義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份量

由沉思,讓自己更昇華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Thomas Alva Edison 湯瑪斯·愛迪生


(沒興趣閱讀教科書上愛迪生內容的人可以直接往下看)

愛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1847 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他一生中的發明超過二千多種。他不但成為近代物理史上一位相當傑出的科學家,更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 

愛迪生一生卓越的成就並非僥倖,而是他百折不撓、勇於嘗試、敢於創新的成果。由於家境貧困,愛迪生只受過三個月的小學教育,十二歲就開始在火車上工作。雖然如此,他仍然努力不懈,刻苦自學。他在少年時代已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但掌握了豐富的電學、化學等知識,還喜歡在車上和家裡進行一些「小實驗」。1863 年,他在一家鐵路公司當服務員,他的發明生涯也從此開始。隨著他的發明一個個地誕生,他的名子開始為人熟悉,生活也逐漸富裕起來。 

1873 年愛迪生製造出雙工式發報機,翌年又製造了四工式發報機。1876 年,他在門洛帕克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室,也就是「愛迪生發明工廠」。在往後的兩年,他發明了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使他獲得法國爵士的銜頭。 

愛迪生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電燈。他做了 1600 多次耐熱材料和 600 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燈泡。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為了推廣電燈的使用,他研究出並聯電路、保險絲、絕緣物質、銅線網路等電器系統的各種附加設備;又製造了電壓穩定的發電機和經濟配電的三線掣。1882 年他在紐約建立了一個電力網。雖然他使用直流電 的輸電方法限制了傳送電力的距離,但這項偉大的貢獻,已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 

1883 年愛迪生發現熱電子發射現象,為電子管的面世奠定了基礎。1887 年,他在西奧倫治建立了更大的實驗室。在那裡他的發明更是多不勝數,其中較重大的有 1888 年的電影攝錄機;1896 年的電影放映機和鎳鐵電池。他接二連三的發明,使他在1928 年獲得了國會金質特別獎。 

1931年,愛迪生在西奧倫治與世長辭,享年 84 歲。





以上是一般人眼裡的愛迪生,也是教科書裡的愛迪生。他是偉大的發明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只要想到電燈就會聯想到愛迪生,而今天,我想談談另一面的愛迪生。

事實往往不是這麼單純。

愛迪生其實不單只是發明家,我認為“成功的業務”,“商人”,“創業者”,“投機者”這些稱謂更適合他。


愛迪生早年
由於愛迪生早年患病,所以他較晚才開始接受學校教育,他愛發問,常常問些老師回答不出的問題,導致學校老師火大罵他是「addled」,於是他母親毅然決定把愛迪生帶回家自己教導,這使得愛迪生的學校教育只維持短短三個月,但也或許是因為他母親教學方式正確,他母親常鼓勵愛迪生多去嘗試新事物,多閱讀,多試驗,後來愛迪生回憶道:「我的母親是我成功的因素。她是很真誠的,我十分肯定;並且我感到我需要為某事生存,我不能使她失望」。

而由於愛迪生不用上學,年少的愛迪生在火車上找到一份銷售報紙,糖果,點心的工作,就是這份簡單,枯燥的工作訓練了他的銷售能力,很快的,他開始印刷自己的報紙,僱用了其他小男孩推銷自己的報紙與販賣自己的糖果,可以說愛迪生很早就展現了他的商業才能,他也發現與其當個領死薪水的僱員,不如當老闆盈利來得多。

爾後他又厭倦了火車上的工作,他開始學習摩斯密碼,並成功地得到一份電報員的工作,從中他發現,電報的發明會如此成功,就是因為發明者促進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系統,一個由電線,電路,熟練的電報員以及中轉站等組成的龐大系統,可以說,愛迪生在我們這個年紀時,已深深瞭解商業系統的力量,系統甚至比發明本身更重要


發明電燈背後的故事
其實愛迪生不是第一個發明燈泡的人,而是發明第一個能實際用於商業用途的燈泡。早在愛迪生的燈泡問世之前,已經有許多人發明出可供照明的燈泡,唯一差別在於,這些人發明的燈泡要不就是壽命極短,要不就是售價過於昂貴,種種原因導致這些燈泡只勘實驗室使用,無法在市面上販售,而愛迪生抓准了這點,他知道市場的需要,於是他購買了當時許多有名科學家的專利,成立了Menlo Park Lab,世上第一個設立以專門用於技術革新和改善現有技術為目的的機構,開始聘請各個工程師來為他研究如何造出一個物美價廉且可供商業用途的燈泡。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嘗試,他終於找到一種售價便宜,耐用,可供商業用途的鎢絲材料,於是,他開始建立系統

鎢絲燈泡風靡全球的原因,並不僅僅是鎢絲燈泡本身,而是向鎢絲燈泡提供電力的電線,電力站等共同組成的電力系統,愛迪生大量供應可以相對持久使用的電燈泡,將電燈照明的概念推廣到到家庭和企業,且為電的生產和傳輸設計了一個完整系統。這,才是鎢絲燈泡風靡全球的真正原因。

而愛迪生的銷售天份也在這時徹底展現出來,他到處發送廣告詞,他說:「我們將使電變得便宜,只有富人會燒蠟燭。」,如此生動的廣告詞幫助愛迪生銷售出大量的燈泡。


商業化,系統化,專利化
專利戰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商業行為,早在19世紀愛迪生就已經吹起了專利戰的號角。

愛迪生很聰明,早從他創立Menlo Park Lab起,他就知道與其發明一個全新概念的產品,不如從現有產品去做改善,改進。他也很了解專利的重要,Menlo Park Lab僱員根據各自的專業方向展開研究,改善了當時許多的工業產品,而這些輝煌成果,以及諸多專利,全都落入了愛迪生的口袋。有專利=有錢。而有錢才可以做出更多貢獻,道理淺顯易懂。


愛迪生1880年得到了電力傳送系統的專利,這對電燈的發明十分重要。接著他開始申請燈泡專利,1883年,美國專利局裁定愛迪生的燈泡專利是修改自威廉·索亞的工作(愛迪生總是喜愛修該他人作品),被判無效。訴訟持續了六年,直到1889年,法官裁決愛迪生的專利是為合法。而愛迪生為避免一場可能與約瑟·斯旺的法庭鬥爭導致商業損失,他和斯旺在英國建立了一家叫作Ediswan的合資公司銷售此發明且為他帶來巨大的財富。


  1. 早年火車上的銷售經驗讓愛迪生學會販售的技巧。
  2. 電報員工作讓他瞭解系統的重要性。
  3. 實驗室的設立代表他懂得運用別人來幫他工作。
  4. 爭取專利為他帶來取之不盡的財富。
  5. 與亨利.福特及其他金融公司的關係穩固了他的background。
所以我說,與其說愛迪生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不如說他是一個聰明的商人。
而要不是我在某書籍上偶然看到愛迪生不是第一個發明燈泡的人而去查他資料,我也不會發現原來他是個厲害的商人。

這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事情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在真實世界裡探索真相,不畏懼失敗,嘗試所有事物,跨出任何可能的第一步

人生是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你知識比人多,知道前面的柵欄要如何跨過,知道遇到轉彎時重心要擺放那邊,你就可以跑得比別人快,而你能做的也只有不斷地往前邁進,否則你就只能在後面吃人家的土。

WallStreet說:Money never stop.

我說:Startuper never stop, Life never stop.

Keep fighting.


Kai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我們最幸福 II




來菲律賓一段時間了,似乎一直沒談到我對菲律賓的感想,藉此就讓我透過以下幾個面向來談談我認識的菲律賓吧!

從街道看菲律賓
在菲律賓,大部分的人口生活在平窮線底下,走在馬尼拉市區,隨處可見迎面而來伸手跟你要錢的乞丐,只要是外國人都逃不過被要的命運。成人乞丐還好,只要拒絕了就不會煩你,但小乞丐就讓人抓狂了,他會一直跟著你,盧你到給他錢為止。起初,我的同情心戰勝理性,多少會給點錢;漸漸的,同情心被磨光,取之而來的是冷漠及鄙視!鄙視這些有手有腳的人不想辦法找工作、鄙視這些小乞丐背後的父母居然教導孩子利用同情心去行乞(不誇張,連一、兩歲的小屁孩看到你都會伸手要錢)
我們台灣人有句話說:窮,要窮得有志氣!但在菲律賓卻不是那回事,窮,沒關係!反正觀光客多,看到人「伸手」就好。我沒辦法忍受這點,再苦我也會想辦法撐下去!但話說回來,也許是自我感覺良好,當你窮到極致、窮到身上只有一件衣服時,志氣什麼的只是bull shit,尊嚴能當飯吃嗎?能填飽肚子嗎?所以…...還是乖乖伸手吧!

從工作看菲律賓
大家都知道我在這邊從事放款,以我的角度來看,菲律賓人是很沒金錢觀及信用的。截至目前為止的統計,大概只有六成勞工可以按時在當月繳款(注意,我說的是當月喔,如果要更精準的算到繳款日的話連一成都不到= =),其他四成則分別逾期一到四個月不等,而這些人當中只有少部分是真的有困難而無法繳款,其餘則是惡意積欠居多。
對於菲律賓人的信用我是打從心底厭惡、甚至到了鄙視的地步!以到香港工作的勞工來說,通常跟我們公司借9w披索,但香港工資約23k披索,照理說,辛苦點六個月就該還清了,但通常他們都會選擇把還款期間拉長到1012個月,期間拉長了、單月負擔降低了,依然蓄意拖欠,在我這個有學貸的過來人眼裡,這不是廢物是什麼?尤其這些出國工作的勞工至少都有大專以上學歷,由此可知,連菲律賓的中高知識份子都這麼沒信用了,更何況他們的市井小民?

從公家機構看菲律賓
在這裡我遇到的公家機構不算多,可以搬得上檯面的也只有機場和證卷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了。機場的事情想必我跟各位說過,每次來菲律賓工作時我都會走私一些混沌、水餃等台製冷凍食品過來,大多時候運氣不錯,都能順利過關;但該來的還是躲不過,像有次不幸就被海關查到冷凍食品:
Kindly customs: We don’t allow the frozen food.
JS: Oh, come on~ u know…if u leave home for a long time, u’ll be lonely and miss hometown.
Kindly customs: l know, but it’s illegal. (這時,他的手指默默的指向他的錢包)
JS: I think u r a nice, kindly man. U can truly understand my situation. (聰明如我立即掏出一千塊給他……)
Kindly customs: (sigh) No next time.
JS: Thx^^
而另一個機構SEC主要是辦理工商行號註冊登記、股權轉換、金融證卷交易的機構。在這邊,公司行號要在銀行開戶必須有SEC所開立的銀行認證文件,也因此我們公司還滿常跑SEC的。以一般流程來講,辦理這種認證文件大概需要五至七個工作天,但因為辦事員有一位是咱們菲律賓同事的朋友,所以只要塞給她一千塊,在友情的推波助瀾下,一天就搞定!!
有沒有發現,在這邊,一千塊好好用。它不僅可以讓你溫飽,更可以讓你暢行無阻、加速作業流程,誰說貪污不好?有時貪官的效率可比包青天高得多,這也再次驗證了一句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

寫到這邊,赫然發現我都在揭露菲律賓不好的一面。但沒辦法,這就是我所看到的,除了它的自然景觀之外,我實在想不到這個國家還有哪些優點,這也許就是高等經濟體在面對次等經濟體必然會有的反應。之前Sky寫過一篇「我們最幸福」,介紹北韓人民生活在窮困及資訊完全封鎖的世界;Sky認為「無知」是一種不幸,我相當認同這個想法,但對比菲律賓,我卻認為北韓人民幸福多了!同樣的貧困(這邊窮人一天賺不到二美元),北韓人民在極權統治下一生都不了解外界的繁華,活在謊言的象牙塔裏,到死可能都還膜拜著金正日。而菲國人民呢?菲律賓是個民主社會,透過網路、電視、報紙等可以很輕易的接收外界的資訊、看到其他國家的繁盛;但官僚的貪腐、體制的不完全以及資源集中在少部分人手裡,使得這個國家長期積弱不振,迫使一個大專畢業的知識份子倫為幫傭,赤貧的人更一輩子翻不了身,換個角度想,這種「知」是不是比「無知」更悲慘?

在台灣,我們雖非出生在大富大貴的人家,但父母沒有讓我們餓著肚子,更一路提拔我們念到大學畢業;在這裡,環境相對開明及公平,只要有想法、只要夠努力,就一定能抓住翻身的機會!所以,我們真的很幸福!


JS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上班摸魚(wALTer)

可能是因為Demo過了一個階段,
最近日子過的實在太清閒了。
也因此上班開始混的明目張膽了一點,
有點得意忘形了我。
當然這樣的下場就是在今天被副理寄了一封信"督促"了一下。
也因此才有這篇文章,
恩,通篇謬論的文章產生。

當下我的反應是,
只看了標題然後內文都沒啥注意看。
只看到"更精進"之類的文字就回了一封信表達我的歉意。
然後從櫃子裡拿出早先跟副理借的Linux教學手冊開始在翻。
翻一翻覺得悶了就開始打這篇文章...所以我還是在摸魚阿!
剛剛去把信的內容又看了一下,
恩,是要我更精進能力阿。

然後剛剛在找書的時候想到的是:
可是別人也在摸魚阿,
我轉過頭也常常看到人家在看漫畫逛論壇,
為什麼只說我呢?

然後又過了數秒之後想到的是:
那為什麼我會被"督促"呢?
是因為我太招搖嗎?我動作不夠細膩?
但總而言之我就是摸魚被督促了。
別人沒事是因為他隱藏的夠好。
或者是有被督促怎樣的,
不管如何自己理虧就是活該站著別動挨打就對了。

這時候回頭看看,我還是有了Bullshit的思維,
即便我很快的嘗試去矯正它,但還是有了這樣的想法。
這時候我不得不佩服一種人就是他不會有這些想法。
錯了就是錯了,不會去想這些有的沒的。

如果以常見天才到低等人的比喻來說:

不曾有過Bullshit思維的人就像是天才一樣。
有過Bullshit思維但是會去矯正的人大概就是次一級人。
有Bullshit思維而且會靠北然後被別人矯正回來是再次一級人。
有Bullshit思維而且不斷靠北難以被矯正的人是最低等人。

我個人大概是次一級到次次一級,
偶爾是最低等,更偶爾是天才。
對到的事情不同我的反應也是不同層級。

照理來說我應該也用LOL來舉一個例子,
但是各種方面來看,還是算了XD。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日不落帝國的危機

談到英國,會聯想到紳士、貴族、守法、優雅、強盛等等的形容詞,的確從19世紀以來,英國在全盛時期曾經控制了世界上1/4 的土地和1/3的人民,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了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刻都會照耀英國領土,故又號稱「日不落帝國」 

這樣一個人人稱羨的國家,最近幾年確風雲變色,暴亂頻傳

今年8月4日,一名黑人毒販在倫敦北方的托特罕區(在倫敦屬於貧民區)因為警察執行臨檢而遭開槍射殺,以此為導火線,全國各區相繼發生了暴動事件,包括大批蒙面青少年在內的暴徒,扔擲汽油彈與警方對抗、縱火焚燒警車、建築物,銀行、商店與議會辦公室也遭到搶劫。暴徒踢碎窗戶,進入商店洗劫,還有人大剌剌推走裝滿贓物的購物推車。騎警與鎮暴警察輪流衝向暴動群眾,希望令他們知難而退。許多居民也被迫逃離住家避難。

今年11月30日,由於不滿現有勞退養老金制度的改革(注),全國上下公務人員包括老師、護士、清潔人員、公家機關等等總共約兩百萬人發起了英國30年來最大的罷工事件,影響所及造成超過60%的學校被迫停課,六萬起緊急手術停止,垃圾無人清運、機場大排長龍,損失估計達50億英鎊(約合台幣2400億元)

注:不滿主要分三個層面 

1. 退休年限由原本的60歲延長為66歲 
2. 退休金計算標準由原本退休時的薪水改為職業生涯的平均薪資
3. 個人預存養老金的比率被提高  

我們不禁要問,英國到底怎麼了? 為何一個世界眼中的已開發國家會一再發生這樣民眾暴亂的事件,像這樣的集體社會現象很難用單純的理由去歸納原因,實際上英國長久以來的福利制度過於優渥、失業率居高不下、調漲學費等問題,早已為這幾年的動盪埋下不安的因子。

    2010/12/9,英國國會以些微差距通過將大學原本一年約3000英鎊的學費一口氣調漲到9000英鎊,足足漲了三倍之多,這個政策對於付不出學費的中低收入階層來說無疑是嚴重的打擊,雖然英國政府提出許多配套措施(例如提供低利率就學貸款),但依舊壓不住憤怒的群眾。此法案引發學生上街示威遊行,國會內部也出現嚴重的意見分歧,甚至連英國王室家族的坐車都慘遭抗議民眾襲擊。
    在英國的總人口當中,少數民族大約占了5%左右,他們來自像加勒比海、非洲、東亞等地,他們大部分膚色黝黑,教育程度較低,在社會上是屬於較弱勢的一群人,通常這些外來的"新移民"會群聚在特定的區域,並且對於融入英國社會會有某種程度上的困難。對他們來說,念大學似乎是扭轉社會階級唯一一條路,而調漲學費這個政策無疑粉碎了他們求生的意志。

福利制度 
    生育津貼、住房津貼、失業津貼、購屋津貼等等各種名目的社會補助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壓垮英國的財政狀況,1949年社會福利支出僅占總支出的13%,到了1997年已經上升到32%。這種支出結構在整體上對於乖乖納稅的勞動人口來說產生了非常負面的影響,「為甚麼我繳的稅大部分都被拿去照顧那些遊手好閒的年輕人呢?」
    在英國,有非常多的年輕人是靠著社會福利金過活的,他們每天不務正業、吸毒玩樂(有興趣可以去看猜火車這部片子),這樣的"福利陷阱"造成了大部分人太容易騙到足夠的福利金,當他們轉而尋找正當工作時反而很難超過在家混吃等死的收入水準,根據統計英國每年有超過五百萬人靠著失業救濟金過活,而當中有一半是根本不想工作,而不是真的沒有能力。看看下面的例子 

Stacy是一個失業的單親媽媽,她能夠申請的補助為:
1. 失業金每周65英鎊 
2. 單親補助每周140英鎊
3. 兒童福利金每周140英鎊 
4. 租房津貼(依坪數計算)+政府稅津貼+各種名目的津貼每周達600英鎊 

    計算下來,Stacy每年就算都不出去工作,可以領到3.1萬英鎊的補助金,以英國的法定最低工資來說,這比一般小學老師和銀行職員的薪水高出1/5,所以有非常多的人寧願選擇當一個無業遊民,甚至有許多年輕女性"專門"生小孩來詐領補助金,生了10幾個卻都不好好照顧,每天吃喝玩樂的例子不勝枚舉。

    英國是一個已經發展相當成熟的民主國家,同時她們也非常致力於削減國家的貧富差距,在較為貧窮的地區,英國政府花大錢蓋圖書館、設立藝文中心,為的就是讓當地的孩童有地方可以去,降低犯罪率。發起公租屋這樣的政策,設法抹除富人與窮人的界線,台灣先前的"社會住宅"概念就是從英國倫敦而來,而這樣的國家卻在金融海嘯以後重重摔了一跤,如今暴亂頻傳,社會動盪不安,日不落帝國的盛衰,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禿鷹


在財經新聞報章裡面,我們時常看到「國際禿鷹」這四個字,而最近歐債問題使得歐豬五國內閣相繼改組、國際經濟持續疲軟下,這幾個字就更常出現了,各國無不擔心禿鷹的狙擊,而其財經內閣也嚴陣以待準備來一場防鷹大戰。


那麼,何謂禿鷹?其實它是一種名為對沖基金的俗稱,早期,對沖基金的主要目的在於規避投資的風險。以股票市場為例,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幾隻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空該行業中幾隻劣質股。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股票,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麼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透過賣空所獲取的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在兩種操作手法相互沖銷之下,這種投資組合有效分散了投資的風險,如該行業並非如預想上漲的話,其造成的整體損失也相對較小。

其實,對沖基金的立意良好,但為何後來卻演變成以套利為目標並成為世人詬病的對象?主因為操作對沖基金的金融衍生工具「選擇權」的關係。選擇權有幾個特點:第一,它可以用較少的資金撬動一筆較大的交易,俗稱金融市場的槓桿作用,一般可以使資金放大20100倍;當這筆交易足夠大時,就可以影響價格(見下圖);


第二,由於選擇權合約的買者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即在交割日時,如果該選擇權的執行價格不利於持有者,該持有者可以不履行它。這種安排降低了選擇權購買者的風險,同時又誘使人們進行更為冒險的投機;對沖基金管理者發現金融衍生工具的上述特點後便開始改變其投資策略,他們開始通過大量交易操縱相關的幾個金融市場,從它們的價格變動中套取利益。

而當今世上最著名的對沖基金莫過於索羅斯的量子基金了;索羅斯曾多次透過買空賣空的手段在國際匯市間套利並造成該國經濟的動盪。以1997年的泰國為例,該年5月,索羅斯大舉賣空泰銖,雖然泰國政府進場護盤,但仍阻止不了泰銖的崩盤;6月,索羅斯出售美國公債,再度集結資金,向泰銖發起重擊猛攻,至此,泰國央行已彈盡糧絕,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用罄,泰銖信心已蕩然無存;在恐慌性賣壓下,泰銖重挫兩成,人民購買力驟減近20%,泰國幾乎被索羅斯洗劫一空。

看到這裡,不知各位做何感想?但至少我是很SHOCK的!想想,貨幣貶值20%是多麼恐怖的事!!這就像麥當勞超值午餐在一夕間由99元漲到120元,而你薪資依然停在22K一樣。更甚者,貨幣的急貶伴隨著進口原物料的成本提高,當企業無法透過調整價格來反映成本之下(無法漲價的因素很多,其中包含民間購買力的下降以及價格競爭不過對手),最終財務不夠穩健的企業只能走上倒閉一途。而造成這一切的幕後元兇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僅僅只是一個人,一個極度貪婪的人!

最後,對沖基金的本意是良好的,但到了華爾街這些貪婪的人手裡卻變成斂財的工具而喪失了原本正確的用途。這些經理人都是萬中選一的菁英,但也是領有牌照、合法的強盜,在貪婪的推動下,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的透過各種金融投資工具大肆搜括民脂民膏(當然不是直接從你口袋拿走錢,但貨幣貶值無形中就搶走了你的資產),就像索羅斯,他的大筆財富其實是建立在數以萬計失業困苦的人民之上。當全球經濟被禿鷹搞得一蹋塗地之時,終於連美國人民都無法忍受而在今年9月爆發了「占領華爾街」運動;那麼,透過這個運動,華爾街的經理人們會收斂點嗎?

The answer is……NEVER!

JS


柿子





看到標題,我想大家都會想到最近鬧得沸沸騰騰的「柿子一斤兩元」事件吧!沒錯!本次主題的確與它拖不了關係,但我在這邊不是要做政治評論,對其背後的產銷失衡問題也沒偉大到要去深入探討;之所以發這篇文章,是因為整個事件讓我想起了經濟學的一個理論─「資訊不對稱」。

所謂「資訊不對稱」,簡單的說就是買賣雙方所掌握的訊息不對等而使得某一方有超額獲利的機會。在我們日常生中處處都是資訊不對稱的例子,舉例來講,假設凱子想要賣他家那台AUDI房車,而剛好小孟因為預算的問題想買一台二手的代步車,最後雙方以一定比率的折舊率成交;但其實除了折舊率外,凱子還隱藏了引擎有問題這個缺陷而不告知,所以事實上這筆交易小孟是用比一般行情更高的價格去買一輛引擎出問題的二手車而由凱子占盡了便宜。換句話說,「資訊不對稱」也可以理解為在一方隱藏某種資訊而另一方卻不知情下所進行的交易。

基本上,要消除資訊不對稱很難,只能靠買方對該產品有相當程度的認知以及貨比三家才能得知該產品較準確的價值,但這就耗費了很多的搜尋成本,我們也不可能通曉世上所有產品,這時就需要一個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機構來為消費者提供資訊。以股票市場來說,公開資訊觀測站就是一個頗具公信力的網站,投資人可以在上面得到上市上櫃公司的基本資料、財務報表、營於虧損等等,你可以從這個網站大致知道這家公司的整體狀況。回到凱子賣二手車的例子,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古車廠商試圖建立起公信力,譬如電視廣告常看的HOT大聯盟就是一個顯明的例子。

回到這次的柿子事件,其實柿子從產地至交到你手裡,中間經過了大盤商、經銷商、零售商等關卡,這中間你知道他們的費用是怎麼加乘的嗎?只有簡單的配售及貨運成本嗎?不,你不知道,你所得到的只是最終在市場的價格,可惜的是,柿子市場沒有具有公信力的機構讓你得知它該有的價格;大多時候,你也懶得去追究這檔事,久而久之,你變成價格的接受者;今天想吃柿子,一斤50元擺在你面前,口袋夠深就買,沒錢大不了不要吃,這也是現在多數人的消費習慣。

那問題來了,現在有個頗具公信力的機構站出來跟社會大眾說,柿子一斤才兩元!由於這個機構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大黨,很多人也信任它,一聽到這個數字,彷彿如夢初醒、得到完全的資訊,接著就會反應:靠!一斤才兩元,那我買一斤50元不就是凱子?緊接著就引發了拒買效應,想要迫使柿子降到完全資訊下的價格,也衝擊了整個市場的供應鏈。

姑且不論一斤兩元的真假,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條件下,突顯公信力的重要。換個角度想,「公信力」也可以是賺錢的工具!當大眾信賴你這個機構,並奉你為參考指標時,你的每一句話都能影響產品的價格。邏輯上來說,產品價格取決於買方的需求以及賣方的供給,但這只是資訊完全透明下的理想狀態;現今這個錯綜繁複的社會,被隱蔽的資訊太多,如果能建立並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不僅可以成為操縱價格的幕後黑手,也能在這資本市場中佔有一片天!!


JS

現實, 永遠跟你想的不一樣


前幾天我與EZTABLE同事拜訪瓦城餐廳, 目的是藉由約談深入了解餐廳對我們系統上的feedback, 以及了解餐廳第一線人員的需求, 當然主要目的還是跟餐廳搏感情啦!

過程中, 我的感想只有一個:

現實真的永遠跟你想像的不一樣

餐廳人員告訴我, 他們SOP是每天早上10點~11點會check一次網路訂位的人數, 且一一打電話過去確認, 然後再安排現場餐桌預留數量, 以及是情況開放電話訂位人數, 這之中有個很大的問題, 你發現了嘛?
"網路訂位不夠即時性"
是的, 餐廳人員反應, 網路訂位無法像電話訂位那樣即時且彈性, 電話訂位他們可以根據現場情況, 例如現在是人滿為患或是空空蕩蕩來安排開放餐桌預約數量, 非常的即時, 一通電話過來, 他們可以即時做出反應, 而網路訂位不行, 因為瓦城固定每天早上10點check訂位後, 之後就不會在去看網路訂位, 為何?除了瓦城總部的規定外, 原因在於一線人員無法時時刻刻坐在電腦前, 餐廳前台有時要帶位, 有時要接電話, 有時要上菜, 根本無法像一般上班人士坐在電腦面前隨時注意是否有網路訂位進來, 我本來自認註定是時代演變的產物 -- 網路訂位, 在他們的眼裡地位竟然低於傳統的電話訂位.

千萬避免預設立場

沒錯, 我去之前已經預設立場了, 我預設網路訂位這麼的方便, 隨著時代的進步, 人們慢慢的生活在網路普及的世界, 擁有智慧型手機, 隨時隨地上網, 隨時隨地可訂位, 如此方便的服務, 一定會受到客戶的喜愛及推崇, 事實證明, 我錯了, 而且錯很大!
每個餐廳(客戶)的需求往往跟你想的不一樣, 以永和瓦城店為例, 他們的客群為30~60歲家庭族群, 這類型人對新世代的科技並不感興趣, 也就是說, 他們完完全全, totaly不care你有沒有網路定位, 他們習慣, 且喜愛用電話定位, 他們也不想學習如何用網路定位, 由於這個原因,導致餐廳前線人員對於網路定位態度非常保守, 100%定位量中, 他們只會開放25%甚至更少給網路定位使用, 我私以為這麼方便的服務, 剎那中在對方眼裡變得一文不值, 現實, 的而且確的跟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溝通, 溝通, 你需要不斷的溝通

由於預設立場在一開始就是錯的, 而我也發覺我錯了, 於是我跟餐廳人員展開了一連串的溝通,

  1. 他們認為網路定位不具即時性, 我提出開發iPad版服務(Dean, 應該不介意由你來開發吧XD)來解決這問題, 且使用iPad還可以做出類似google doc雲端文件那樣可同時多人修改文件, 也就是說前線人員不用落入在接到一筆定位後得一次寫3~4個定位表的窘境.
  2. 他們認為表單上應該註明是幾大幾小來用餐, 以方便他們事先準備兒童用餐具餐桌, 這部份若不是聽取他們意見我們totally不知道餐廳會有這方面需求.
  3. 他們希望未來能有雲端點菜服務, 讓user在網路上先選好菜, 這能使餐廳更加掌握食材購買的量.
還有許多餐廳提出的問題, 都不是我們在設計產品時能夠想到的, 若不是經由溝通我們還真的不清楚原來餐廳看待我們產品的角度與我們自身看待產品的角度大有不同.


因為現實永遠跟你想的不一樣, 所以你必須經由不斷的溝通, 不斷的觀察市場反應來推出最適合市場的產品, 而不是你最喜愛的產品, 這兩者常常是totally different, 所以在設計產品時千萬不要預設立場, 認為你喜歡大家就會喜歡, 若真這樣幹, 等到時推出時, 你就會發現, 現實真的跟你想的不一樣......

Kai